彼得·布鲁克
戏剧节荣誉主席


彼得布鲁克(Peter Brook),1925年出生于英国伦敦。他在戏剧、歌剧、电影以及写作等多种艺术形式上都出类拔萃,极有建树。

1943年他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。随后他又相继在伦敦、巴黎和纽约执导了70余部作品。他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合作作品包括《爱的徒劳》(1946年)、《一报还一报》(1950年)、《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》(1955年)、《李尔王》(1962年)、《马拉/萨德》(1964年)、《US》(1966年)、《仲夏夜之梦》(1970年)及《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》(1978年)。

1971年他与米歇琳·罗珊在巴黎共同创建了国际戏剧研究中心,并于1974年在北方布夫剧场开设永久基地。在那里,他执导了《雅典的泰门》、《艾克人》、《滑稽乌布》、《飞鸟大会》、《L’Os》、《樱桃园》、《摩诃婆罗多》、《沃札亚伯特!》、《暴风雨》、《那个人》、《谁在那里》、《快乐时光》、《我是一个奇迹》、《情人的西装》、《哈姆雷特》、《随风而逝》、《黑天之死》、《你的手心,我的掌心》、《宗教大法官》、《提尔诺·波卡,》、《希兹威班西》、《碎片》、《为什么为什么》、《爱上你是一个错》、《1112》、《魔笛》(歌剧)及最近的《西装》(2012年),其中多部作品都有法语和英语两种演出版本。

歌剧方面,他在科芬园执导了《波西米亚人》、《鲍里斯郭多诺夫》、《奥林匹亚人》、《莎乐美》和《费加罗的婚礼》,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执导了《浮士德》和《尤金·奥涅金》,在巴黎北方滑稽剧团执导了《卡门的悲剧》和《佩里亚的印象》,以及在艾克斯普罗旺斯国际戏剧艺术节上执导了《唐·乔万尼》

布鲁克的自传《时间之线》出版于1998年,其他著作包括《空的空间》(1968年)——该书已被翻译成15种以上的语言、《流动的视点》(1987年)、《没有秘密》(1993年)、《唤起(与遗忘)莎士比亚》(1999年)和《与格洛托夫斯基》(2009年)。

他的电影作品包括《琴声如诉》(1959年)、《蝇王》(1963年)、《马拉/萨德》(1967年)、《李尔王》(1969年)、《与奇人相遇》(1976年)、《摩诃婆罗多》(1989年)和《哈姆雷特》(2002年,电视剧)。